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存在“官热民不热,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现象。
8月20日,“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论坛”上,多位专家及学校代表围绕融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文化以及管理优势,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该论坛为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分论坛之一,由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承办。
在研讨中,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将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存在的困境总结为“三热三不热”现象:“官热民不热,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对于这些问题,与会嘉宾分享了建议。
职业院校应练好内功,提升合作主导性
“职业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凝练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论坛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介绍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可以为社会输送超过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极大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而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形式多样,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共识、是方向。
谢永华深入分析了“三热三不热”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二是政府部门相互之间协调沟通机制不够完善;三是企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不足,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四是职业学校自身在产教融合方面实力还达不到,内功不够深厚。
“当前,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高,但合作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吴学敏指出,这主要是学校自身对相关技术领域积累不够,不能对企业的技术方案提出契合学校发展的可行性改进意见,导致合作过程的话语权不足。
他认为,职业院校首先要练好内功,在主干专业领域强化应用研发、注重技能积累,打造技术优势,提升校企合作的主导性,围绕自身办学需求和发展要求,设计合作方案,提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实际成效。
校企应推进资源技术融合,最终达到利益融合
对于校企合作“三热三不热”问题,谢永华指出,应当推进校企制度的融合、资源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技术的融合和人才人员之间的融合,最终达到校企双方互利,也就是校企利益融合。
对此,吴学敏也发表了观点。“企业和学校之所以能合作,是因为在合作中各自能够达成相关诉求,实现利益共赢。因此,要在校企合作中,找准合作共赢的基点,并在良好合作基础上,不断扩大共赢范围。从学校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仅仅想到自己能在合作中得到什么,也要想到合作企业能够得到什么,在不损害自身利益基础上,充分考虑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从而建立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
此外吴学敏认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这就需要学校建立激发各方积极性的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教职工将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上,形成个人与学校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专家建议探索学位学徒制
论坛上,中华职教社党组书记、总干事方乃纯分享了对于国内现代学徒制探索的观察。“国家层面缺乏学徒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学徒制支持政策也还不到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对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保障约束机制欠缺,尤其是学生培养成本分摊机制不健全;另外,学校、企业和学徒个体之间的责权利还有待进一步理清;学徒制培养的质量监控机制也有待健全。”
对此,方乃纯建议,未来应该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保障;同时,加快国家治理框架的建设,探索学位学徒制;完善保障激励政策,激发相关各方面的活力;践行标准体系,加强学徒制规范的建设。
谢永华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分享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上的实践经验。该校通过与知名企业、地方政府和产业园区合作,打造了四类协同育人平台:一是技术联盟型,主要面向技术下游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二是协同服务型,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合作,建设研发中心;三是双创孵化型,与地方政府和头部企业共建大学科技园,成为学生创新实践重要基地;四是国际伴随型,校企共建境外办学机构,培养当地亟须技术技能人才。
记者注意到,论坛上还举行了《本科职业教育办学的思考与探索》新书发布仪式,该书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范例,就如何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创新校企联合育人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新京报记者 冯琪)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