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阶段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决定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败,进而也决定着我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教育在线开展“研招系列访谈”,由总编辑陈志文对话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当前研究生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等话题进行解读和探讨。
近日,教育部相关会议披露了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比2023年下跌36万人。虽然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在近九年中首次出现下跌,但438万仍然是值得关注的数字,是否要考研已经成为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日前,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与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学博士、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蔡国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动物医学院教授、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郭鑫,围绕“考研高考化”现象开展深入讨论,并就考研适配人群提出建议。
主持人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嘉宾
蔡国春:江苏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学博士、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郭鑫: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动物医学院教授、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陈志文:虽然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出现下降,但目前考研热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包括“考研高考化”。其实“考研高考化”有多种解读,你们怎么看待目前的“考研热”?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考研是否适合所有人呢?
蔡国春:根据我的经验,早期的研究生考试是小众的,因此无法形成规模,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高考化”问题。“高考化”问题肯定跟规模扩大有关。考生多了以后,大型考试必然要倾向于标准化和统一化。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模式就有点像高考了。统考科目越来越多,这些科目考试大纲公布后,学生就会去买大纲,去背书,一些培训机构也会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培训,这就导致了考研像高考一样。
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考生规模的扩大不可避免。研究生考试是基于本科阶段的学习的,本科规模大了,考研的学生自然就会增多。本科规模的扩大,从大的层面来讲,是因为读大学有用,所以我们就要有政策来支持更多人读大学。当本科教育发展到一定时候,研究生就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就导致了考研热。
很多年前,我读到日本学者的一本书叫《学历社会》。他讲到,学历社会,过去比的是纵向学历,我国也是,比如早期的中专、专科、本科,那时候研究生寥寥无几。但是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纵向学历还存在,但是又出现了横向学历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的985、211等等,横向学历在比较,劳动力市场在用横向学历筛选人,看你的“标签”。
我们对考研的追逐或热衷,实际上和纵向学历有关。许多人可能是因为横向学历竞争力不足,于是选择往上走一步。因此我认为,考研热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多的降温或者消退。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支持学生考研的。因为从小的方面讲,它激励学生进取、向上;从学校层面来讲,有利于校风、学风的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讲,它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选拔人才,选拔优秀或者合适的人才。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陈志文:郭老师,你支持考研吗?
郭鑫:我支持考研,我非常同意蔡老师刚才的观点。高考的人数在增加,势必有更多的人选择考研,当然考研的目的因人而异,一类同学在本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还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他们可能会选择继续深造,看看自己适合干什么;还有一类学生,他们有明确的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更进一步,有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也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所以他选择读研究生,目标非常明确。
总的来说,我支持本科毕业以后有条件的学生继续读研究生。虽然现在看起来考研的人数很多,但我国人口众多,从基数上来看,研究生人数的占比还是很低的。总体来说,比起前些年,尤其是我们刚刚开始研究生教育的时候,已经有了大幅度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认为,有条件的或者有意愿的学生,我们还是应该鼓励他们继续深造。目前,研究生在我国人群中的总体比例还是低的,还是应该继续提高这个比例。
陈志文:但是我有个疑问,这里很多孩子是比较盲目的,甚至很多孩子去考研是父母要求的,似乎有一个潜台词是,“优秀的学生必然要去读研究生”。各个学校也在宣传类似的模范事例,比如“一个宿舍多少人都考上了研究生”,我觉得这也存在一些误导,我并不认为所有本科学习优秀的孩子,都适合去读研究生。你们如何看待这种盲从或者盲目的考研呢?哪些学生并不适合读研究生?
蔡国春:陈老师这个问题很好,考研人群的基数很大,确实有一部分的学生是盲从的,动机不一,有的甚至是家长逼的。在我们的考点也发现过有学生假装考研,进入考区后,在厕所里待着,是因为家长送考,考生并没有有效的准考证,无法进入考场。我甚至还听说有孩子编造考研成绩应付家长的。这种情况就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促使孩子按照他们的目标去选择,但是这对孩子而言肯定是很痛苦的。
还有一部分学生盲从,是他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既然同学都考研,那我也考研。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就业的压力是客观上存在的。而且现在很多就业岗位,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一些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拉高了学生的考研欲望。
但实际上,以我所在地方高校的考点来看,其实每年的有效考生还是要打很多折扣的,我觉得大概有75%左右,也就是差不多四分之三的人最后有成绩。因此,像另外四分之一的学生显然是不适合考研的。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考研?我觉得,第一,专业基础一定不错;第二,一定要有成就动机。因为未来还要学习,没有成就动机,没有抱负,没有自我的成就规划,研究生是很难读下去的。
陈志文:刚才蔡老师讲得非常好、非常全面。郭老师,我抛给你一个具体问题,对“一战”“二战”“三战”,甚至“四战”,你如何评价,你支持吗?
郭鑫:我比较支持到“二战”,因为“一战”的学生,有一些问题他可能自己还没太想清楚,但我认为,这个学生只要有好的追求,不管他当初是否想得很清楚,上了研究生以后,通过学校的培养,也许他就可以成才了,所以我们要给他这样的机会。有的学生“一战”没考好,再复习一下“二战”也可以。
陈志文:考研人数增长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为什么说“考研高考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名人数很高。考研人数的不断增长,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文凭本身的贬值。在我们读大学的那个年代(80年代),读个专科就是“天之骄子”了,而现在,家长们经常问我,专科算大学吗,我很惊讶,在他们眼里专科已经不是大学了。也就是说,当“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候,人们就会看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你的学历是什么。
还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就是就业难的影响。客观地讲,近些年来,经济环境并不好,我们的GDP增长比例一直在下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考研热。我做过一个图,把GDP的增长比例和考研报名人数画两条线,会形成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交叉关系。当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考研人数会出现缓慢的增长甚至下降,但是经济增长比例下降的时候,考研报名人数会快速增长。
郭鑫:就是找不到好工作就继续读书。
陈志文:对,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关联关系。所以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就业难推动了考研热。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