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济南讯(记者 王金虎)今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以“开创性突破”为手段,启动改革“破零”工程,力求在经济社会发展多领域实现“从0到1”的破冰,完成“从1到N”的跃升。
这两天,在承担着打通山东滨州腹地与海上直接运输通道的滨州港8#9#泊位工程施工现场,130名施工人员冒着酷暑安装桩帽、墩台等,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5%。
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面临着“临海不见海,沿海不靠海”的困境。据滨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邹继刚介绍,滨州海岸线都是泥质滩涂,坡降万比一,也就是1万米才下降1米,需要向大海深处伸展十几公里才能达到停靠万吨港位的码头。建港多年但“胃口”不大,去年仅达到3000多万吨的吞吐量。“我们打破思维定式,从背靠大海到面朝大海,结合滨州北部优质河港,再加上距离河北黄骅港较近的地理优势,提出滨州港、黄骅港、套尔河港、小清河港‘四港联动’的设想,滨州‘沿黄通江达海’、建设亿吨港群的梦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邹平是山东重要的铝业基地,面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邹平持续推进传统铝业产业链供应链改革,快人一步实现铝业轻量化转型。目前,邹平轻量化基地吸引了国内先进的全铝车身、轻量化结构件、整车组装等多个项目,去年10月19日首台全铝车身下线并批量化生产。同时,邹平加快实施铝产业链上游绿色低碳重塑,先后启动5个再生铝项目,与世界领先的混合金属回收企业德国顺尔茨集团共建中德宏顺循环科技产业园,目前一期项目再生铝板块已经于5月8日试生产。“再生铝产业可实现每吨节能95%、碳减排85%以上,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90万吨。”山东宏顺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坤说。
通过轻量化转型,邹平铝产业彻底摆脱原来利薄如纸的卖原料模式,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的整体攀升,今年前5个月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71%。
依靠改革增市场活力,滨州不断推进“重塑性变革”,发展内生动力持续迸发。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滨州市工业营业收入增速、地方级税收位列山东第一位;工业技改投资增幅34.6%,列山东第二位。